[照顧者的自我照顧與安撫]
座談會之前,有位家屬曾詢問紓壓講座當日活動和時間,靜靜思索後嘆了一口氣說「我還是參加一下好了,我是想齁,我需要減壓一下...」然後默默地繼續說著在照顧患者時遇到挫折及沉重壓力的一些心情。
許多照顧者都有類似的經驗,覺得自己在照顧患者時,好像自己「必須要做到」某些事情,才可以是個「足夠好」的照顧者,像是:「如果我不聽患者說話,可能就是我不孝順」、「如果接送患者上下課,他就不去上學,會被退學、拿不到學歷怎麼辦?」焦慮不安和罪疚感不知不覺佔領生活,也忽略照顧自己的健康與生活。
和家屬互動的過程中,獲得一些對家屬感到有幫忙的回饋,也簡單整理分享。
<3 照顧自己的健康,健康包含身體、心理、社會互動及自我成長
除了透過良好又充足的飲食、睡眠與運動照顧自己外,認識自己的想法和心情變化,能發現自己為什麼會做出一些行動,這些行動又怎麼回來影響自己的想法和心情;有時候事情沒有對錯,看我們用什麼角度思考。認識自己,更能認識自己和他人互動中的模式,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也是健康的泉源之一。
<3 預留一段屬於自己時間,也留給患者一段屬於他的時間
許多照顧者會過於投入照顧患者,而忽略留意自己的健康與生活品質。
可以畫上午和下午的時鐘圖,寫下自己在各個時間做甚麼事情,看看一天24小時有沒有時間是專屬於自己的? 如:好好吃一口飯、喝一杯咖啡、看一齣電視劇、靜靜觀察呼吸、和朋友出遊…。
有時患者返家後也可預留一段自己的時間,培養自己的休閒或放鬆活動,不強迫一定要持續參與目標導向的活動。
<3 健康心態看待自己與患者
許多照顧者最怕遇到「被誤解」、「被傳八卦」。家屬和學員都要認識疾病的相關知識,適時澄清誤會與教育他人認識精神疾患。以健康的心態看待自己和患者,是非常重要的。
<3 與醫療、復健單位合作
有時會對患者趕快好起來有過高期待,希望患者趕快就學、就業,或是認為患者可以症狀穩定就自行停藥、中止就醫。有時候過高壓力反而會讓家屬和患者都感到挫折。鼓勵患者漸進式的改變,也給予進步肯定。
有時照顧者的焦慮是不知道復健或醫療資源來自何處,都鼓勵家屬可及早帶患者於身心科就醫,與醫師討論患者病情與治療方向,除了藥物治療外,亦可請其協助轉介合適的心理或復健資源,如:心理治療、社區復健、庇護就業...。
然後,這場座談會中得到很多正面的回饋,有家屬回饋很需要舉辦照顧者的紓壓講座,參加後知道自己可以怎麼調適;也有參與的社區民眾表示原本對精神患者有些顧慮害怕,在參與後對精神患者改觀,覺得他們其實很可愛。
精神復健之路漫漫,很榮幸能陪著一些人走這一段。
圖/ 家屬座談會講座 @北榮員山附設社區復健中心
文/ 洪千惠 臨床心理師
本文同步發表於:洪千惠臨床心理師
http://blog.xuite.net/lifejoan/hongcianhuei/523835958
#給精神疾患者和照顧者
#臨床心理師在社區復健中心
#臨床心理師的日常